幢身正面刻“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,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注”,落款為“易州刺史兼陽軍使賞紫金魚袋上柱園田仁碗奉”。經幢鑿刻建造于唐開元二十六年(公元738年),現高4.29米。據推測,此幢上的文字為唐代書法家蘇靈芝所書。龍興觀是中國唐代北方的著名道觀,現僅存道德經幢及三通石碑。
道是…。他曾擔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,后又為柱下史,通曉上下古今之變,晚年隱居于沛,躬耕授徒,講德論道,后西入關中,客死于秦。在《老子》書中,把宇宙萬物的本看作"道"或"樸",有時稱"無"。老聃,姓李名耳,字伯陽,聃是謚號,春秋時楚國苦縣(今河南省鹿邑縣東)人,生卒年不詳。入戰國后,他的語錄流傳浙廣,經環淵最后整理,成《道德經》上、下篇,即今本《老子》。
(國家文物局)龍興觀道德經幢的發現,對于研究唐代道教文化以及書法發展史等方面,具有重要意義。
龍興觀道德經幢位于中國北部河北省的易縣,該幢是目前中國現存唯一較完整的唐代(公元618~907年)道德經幢。
據《天下輿地碑記》載,經幢于唐開元二十六年(738年)立在易縣城西開元觀,南宋乾道五年(1109年)遷至城內南端的龍興觀。1986年易縣人民政府重修經幢碑亭,以利保護和管理。老子道德經幢位于縣城內友誼路。級別“國!。保定龍興觀道德經幢簡介:經幢通高6米,由座、身、頂三部分組成,清同治十二年為暴風雨吹倒,其后二年重修時位置裝錯。
龍興觀道德經幢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溫馨提醒:文章觀點來源網絡,隨時光飛逝,歲月變遷,準確性、可靠性、難免有所變動,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!